呼叫代号 | 585,收到请回答!
20世纪50年代
钱三强等科学家
建议
将核子聚变
即热核反应研究
列入国家“12年科技规划”
这是新中国的
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热核聚变研究开始在
中国秘密启动
这与国际上几乎同步
1965年
根据国家的统一战略布局
在位于祖国大西南
四川乐山肖坝
一座山坳里
我国最早从事
可控热核聚变科学研究的
大型专业研究所
西南585所
开始秘密投入建设
西南585所303研究室旧貌
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原理
因其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
极其相似
又称“人造太阳”
长久以来
人类一直梦想
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反应
创造出“人造太阳”
以获得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
肖坝
这座不起眼的山坳
多年后
因中国“人造太阳”的起航
而蜚声国内外
精英汇聚 多途径探索打基础
面对国际上
已经秘密开始的
可控热核聚变研究
中国
不能屈居人后
也要开展可控核聚变研究
祖国一声令下
来自二机部东北503所
北京原子能所14室
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二室的
各路人马
以及哈军工、北大、清华
等国内各高校的
优秀毕业生
1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
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
汇聚到
祖国的大西南
这里面
有归国学者李正武、孙湘夫妇
有白发苍苍的
丁厚昌教授
还有踌躇满志
刚刚毕业的
年轻高校学子
他们
甚至还来不及
与恋人、亲人和家人告别
就义无反顾
奔赴三线
做什么,具体地点在哪?
不能告知家人
几经辗转,一路风尘
来到大佛脚下
这个山路泥泞
满地坡坎的山坳里
他们用稻田水,住干打垒
物资匮乏
环境艰苦
但是
为了实现
中国“人造太阳”的梦想
他们
无怨无悔
艰难起步,奋起拼搏
出色地
完成了一项项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任务
303工程超导稳态磁镜
角向箍缩3号、4号
仿星器“凌云”
预试环
等一个个实验装置
在他们手中建起
超导、超低温、超高真空
领先国内的技术研发
昭示着
他们的杰出贡献
303工程稳态超导磁镜
他们肩负着
祖国赋予的使命
为实现
造福子孙后代的梦想
进行的
多途径探索
迈出的
每一个扎实步伐
为中国
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的建成
打下了
坚实的技术、人才基础
托卡马克 中国人也能造
1968年,苏联科学家
公布了
他们建造的T-3托卡马克的
最新实验成果
震惊了世界
585所迅速调整科研方向
紧跟世界前沿
1971年
提出并上报了“451工程”
即中国环流一号①装置
建设方案
建设中的“451”大楼
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下
建造这种规模的
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
仅凭
一张示意图,几个公式
也没有一台像样的计算机
但他们誓言
一定要造出中国人的托卡马克
这一项牵涉着
主机、多种磁场线圈、支撑
加热、真空、屏蔽
以及
各种大型供电、控制设备的
庞大工程
多数设备诸如
主机
大型飞轮特殊6相发电机组
都属于国内首次采用
需要专门设计、研制
工程的“非标”设备多达1074件
在众多困难面前
他们
并没有退缩
一声令下,职工家属全体动员
通宵达旦
吃住在工号
饿了
啃冷馒头
困了
睡在工号地铺上
年幼的孩子
委托邻居照看
运输过程中的“451”变压器
经过无数次
严密论证,精密计算
设计
图纸3400多张
研制
110多套工装
32项
中间试验
攻克了几十项技术难关
从“451工程”
打下
第一根基桩
2900多个日日夜夜
全国近百家工厂、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举国之力,协同攻关
1984年8月建成
中国
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中国环流一号
中国人
终于造出了自己的托卡马克
重要里程碑 创造多个第一
1984年9月21日
完全由
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
第一座“人造太阳”
中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中国环流一号
联调“第一炮”打响
当中央控制室的荧光屏上
出现环电流波形
表明
装置获得
相对稳定的长脉冲等离子体时
实验大厅顿时沸腾起来
它的建成运行
成为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史上
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环流一号
这是中国人
“人造太阳”的梦想
从原理探索
走向较大规模装置实验的
重大跨越
“中国环流一号”装置的研制
创造了多个第一
全套特殊非标准装备
国内首次研制
成千上万套部件
国内
第一次设计
第一次制造
大型脉冲飞轮发电机组和
复杂的主机安装
国内第一次
大型飞轮运输过程中
多种储能换流新技术
全国
首次研究成功和采用
国际上
也属罕见
1985年
中国环流一号装置
通过国家组织的竣工验收
正式交付使用
专家验收意见一致认为
中国环流一号装置调试获得的
物理参数
达到并超过了预定指标
获得的等离子体寿命
为国内同类装置得到的10倍或以上
在国际同规模装置中
也属罕见
1987年
“中国环流一号”
装置研制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
四川,乐山,肖坝
这个鲜为人知的
山坳
从此揭开了它的
神秘面纱
世界最前沿 中国人有了一席之地
1985年
中国环流一号
投入物理实验
先后进行
20多次
大型联合实验
10000多次
有纪录的放电
完成了
大量物理实验研究课题
取得了
出色的研究成果
1986年11月
在日本京都召开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
第11届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研究大会上
中国环流一号初步实验结果
首次向国际公布
大会总结报告
十分罕见地
表示对中国同行的祝贺
引起
国际聚变界的普遍关注
1994年
中国环流一号装置
完成技术改造
开展了7轮大规模物理实验
完成了
400多项课题研究
取得了
一批具有特色的实验成果
至1989年
中国环流一号的等离子体物理品质参数
达到了
国外同类
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的
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在
国际聚变界
从此取得了一席之地
有了话语权
砥砺前行 再攀高峰
中国环流一号装置的
设计、研制和实验
培养了一大批
工程骨干和实验人才
为中国
进一步改进、扩建受控核聚变装置
紧跟
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步伐
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2002年
中国首个带偏滤器的
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环流二号②
在成都建成
2006年
装置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达到5500万度
创造新高
这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又一重大进展
2009年
成功在国内首次实现
高约束模
中国环流二号
加快了我国
核聚变能源开发的步伐
进一步提升了
中国
在国际聚变界的
学术地位和话语权
2020年
完全由中国人
自主研制的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三号”③
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
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
这是我国
目前
设计参数最高
规模最大的
大型常规磁体托卡马克
聚变研究装置
中国环流三号
习近平总书记
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
新一代人造太阳
首次放电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取得的重要进展
2022年
中国环流三号
等离子体电流突破
115万安培
这是我国
核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
标志着
中国的“人造太阳”
面向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
技术水平
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2023年
中国环流三号
成功实现
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
高约束模式运行
再次刷新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装置
运行纪录
2023年
中国环流三号
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卫星装置
正式面向全球开放
吸引全球科学家来中国
集智攻关
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
这一切辉煌成果的取得
凝聚着
包括585所老一辈科技人在内
所有中核西物人的
无私奉献
他们
打下的坚实基础
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开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永远值得铭记
如今
新一代中核西物人
正弘扬老一辈人的科学家精神
牢记初心,为实现
中国“人造太阳”清洁聚变能源
早日投入商业应用
砥砺前行、再攀高峰!
注释
①原名中国环流器一号
②原名中国环流器二号A
③原名中国环流器二号M
原标题:《呼叫代号 | 585,收到请回答!》